能源与环境

访问量:157171

研究与探讨

  • 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石油污染物迁移扩散实验研究方法及数值模拟

    任磊;于露;茹畅;常维纯;宋浩天;孔淑琼;

    针对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问题展开研究,剖析了土柱试验、砂箱试验以及野外水文地质试验等多种方法,归纳出这些方法在精确描述石油污染物迁移过程时的作用,以及获取关键参数的特性。同时,概述了常用数值模拟技术在预测污染物迁移扩散趋势、优化地下水流场模型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比不同模拟软件的优劣与适用场景。研究成果为石油污染的防治及场地修复工作提供了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有利于深入了解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规律,推动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

    2025年04期 No.191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资源环境约束下煤炭资源型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任晋辉;张永胜;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NSGA-II遗传算法,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对煤炭资源型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前可再生能源的高成本是制约各煤炭资源型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风能和太阳能将是未来煤炭资源型地区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此,从政策、企业及技术创新等层面提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谋划化石能源的产能优化等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No.19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福建邵武吴家塘地区大金山岩组原岩恢复及其构造背景探讨

    胡霞兵;

    该文在对邵武吴家塘地区大金山岩组主要变质岩类的地质产状、岩石组合、矿物组合及组构、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基础上,对其变质岩进行原岩恢复研究及形成构造环境探讨。研究表明,大金山岩组片岩类原岩多为粘土岩类;变粒岩类原岩多为砂岩类;片麻岩类原岩多为(含钙镁质)砂岩类,夹火山碎屑—沉积岩类;(斜长)角闪(片)岩的原岩部分为富含钙镁质沉积岩类,部分为拉斑玄武岩类。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变质沉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

    2025年04期 No.191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复合稳定剂对石灰性土壤镉、铅稳定化效果研究

    王佳佳;罗楠;郭鹏;智丽琴;李翔;

    为探明典型石灰性土壤重金属稳定化修复效果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以河南省某铅锌冶炼厂周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稳定剂复配方案、添加时间间隔和养护时间等不同条件对土壤有效态铅和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并深入分析稳定化前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种稳定剂复配施用可导致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最大下降69.68%,有效态铅含量最大下降62.55%,且对土壤pH影响较小;(2)2种稳定剂的投加时间间隔对土壤有效态镉和有效态铅含量的影响较小,无显著性差异;(3)养护时间对土壤稳定化效果的影响与元素有关,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有效态铅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有效态镉含量则无显著差异;(4)稳定剂施用导致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升,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复合稳定剂施用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长期稳定效果较好,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2025年04期 No.191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某微型蒸发管式燃烧室的性能研究

    龙琳;周紫嫣;施玲玲;谢小虎;徐韬;

    针对某微型涡喷发动机燃烧室的性能进行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发动机转速在近12万r/min时,出现耗油率增加、空气流量增速减缓、尾焰较长、黄焰,火焰筒积炭、部分烧蚀等现象,且具有较大的油雾和尾气味道。研究发现,发动机转速为12万r/min时,燃烧室蒸发管内低温空气流速较高,火焰主燃区向下游移动,燃烧效率为90%左右。燃烧室火焰筒空气流量分配不合理,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及流场均匀度差,燃烧室火焰筒外侧高温区过于集中,回流效果较差,NO、CO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2025年04期 No.19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能源与电力

  • 电网工程智慧工地标准化建设方案研究

    黄志挺;

    随着城市用电负荷不断增加,电网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电网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协同优化需求凸显。该文系统剖析了电网工程特点及管理现状,挖掘智慧工地功能需求,明确了电网工程智慧工地的技术架构、功能组成及接口要求,提出了电网工程智慧工地标准化建设方案,有利于提升基建现场感知设备应用价值,协助各方责任主体及时作出精准有效的决策,有助于提高电网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2025年04期 No.191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网耦合的应用与研究

    孔胜;曾腾;

    燃气分布式能源以其高效、经济、清洁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存在于电网运行中。基于燃气内燃机并网耦合的安全设计、并网条件研究是燃气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的先决条件,发电并网控制系统和保护系统是并网耦合的基础。分析和研究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电负荷分配是并网稳定运行的重点,确保分布式能源项目能源梯级利用。该文基于贵阳市某三甲医院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作并网运用研究分析,在并网不上网模式下对用电负荷分析基础上合理配置并优化运行发电机组,通过对发电设备逆功率保护、孤岛保护、负载追踪、低周减载保护等设计,解决了燃气内燃发电机安全并网的问题,提高了医院用电安全性,节约了用电成本,减少了碳排放,也避免了发电机组上网运行对当地电力系统的扰动,确保分布式能源站和电网的双重稳定可靠运行。

    2025年04期 No.19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燃煤发电厂液氨改尿素技术的应用分析

    李凡;周二奇;张鹏;赵治林;

    燃煤发电厂SCR脱硝所选用的还原剂主要有液氨、氨水和尿素,然而液氨作为发电厂的重大危险源,改造成危险系数较小的尿素用于脱硝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文针对某电厂液氨改尿素的案例,分析液氨改尿素后,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首先,对尿素水解制氨的原理和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尿素水解制氨应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No.19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不同湍流风下叶根螺栓组动态特性分析

    崔家宾;韩奇;雷华山;

    为研究不同湍流风下叶根螺栓组的动态特性,基于GH Bladed多体动力学平台构建了多工况风场及气动载荷模拟体系,并建立ABAQUS模型,定量表征了湍流风特性对螺栓组的应力和疲劳损伤的空间分布影响,得到各风速和湍流度下螺栓组的应力特征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螺栓组损伤累积过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数值与分布随工况改变发生规律性演变。

    2025年04期 No.191 36-3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海上风电送桩器下沉桩疲劳研究

    王宇楠;

    为有效确定沉桩结束时桩身疲劳健康状态,对海上风电基础打桩工程中设置送桩器工况下的沉桩疲劳进行研究。通过研发高精度组合打桩试验装置及系统,制备应变模型桩,实现送桩器作用下打桩沉桩疲劳试验,分析设置送桩器对桩身应变和土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送桩器作用下,桩身20~32 cm段的应变值较大,为无送桩器作用下的2~3倍;送桩器作用下,桩周土压力增大且频次较高,在桩身24 cm段土压力出现最大值6 kPa,为无送桩器作用下的1.5倍。说明送桩器的加设对桩身疲劳健康状态影响较大,不容忽视。研究成果也为海上风电沉桩施工提供了重要的质量控制依据和风险提示。

    2025年04期 No.191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能源开发

  • 松软低透煤层抽采钻孔瓦斯衰减特征及二次透孔技术研究

    周勇;

    为了提高松软低透煤层钻孔瓦斯抽采效果,基于煤岩卸压增透理论,构建了松软煤层中钻孔周围煤体的应力-破坏模型,分析了松软低透煤层顺层钻孔瓦斯流量衰减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孔内高压水射流二次增透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水射流在护孔管内进行二次透孔措施后,在抽采护孔管花眼处形成射流空洞,能起到卸压增透的作用;并利用护孔管对煤壁进行支撑,能延迟钻孔二次增透后的塌孔时间,进而延长钻孔的抽采时间。最终使得顺层钻孔瓦斯抽采量增长率为114%,穿层钻孔瓦斯抽采量增长率为89.8%。

    2025年04期 No.19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王行庄煤矿硬岩巷道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朱荣彬;

    针对煤矿硬岩巷道掘进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以王行庄煤矿15061上顺槽底抽巷为工程背景,在分析钻爆掘进技术基础上,通过岩石可爆性分析结合一体化多功能掘进机技术和中深孔爆破理论,提出了硬岩巷道快速掘进关键技术方案,并现场实验了该技术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硬岩巷道采用快速掘进技术方案施工,可使巷道平均日进尺由3.0 m提升至5.2 m,掘进效率提高73.3%;工作面施工人数缩减33.3%。该技术方案的实施为硬岩巷道快速掘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No.19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MG900/2360-WD采煤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黄国青;

    为解决电牵引采煤机传统PLC控制系统存在响应速度慢、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以MG900/2360-WD电牵引采煤机为研究对象,设计采煤机自动控制系统,从整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最后对比分析PLC系统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王坪煤业工作面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新系统下响应速度提高80%,故障率降低30%、生产效率提升28.9%,综合能耗降低15%,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2025年04期 No.19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68310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方案对比研究

    冯鹏;

    为治理杜儿坪煤矿68310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上隅角瓦斯,建立工作面采空区渗流运移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式构建采空区三维模型,对比高抽巷、大直径煤柱钻孔2种抽采方案下瓦斯分布以及上隅角瓦斯浓度,其中大直径煤柱钻孔方案下上隅角瓦斯浓度为0.42%。将大直径煤柱钻孔抽采方案应用于68310工作面分析抽采效果,连续收集3个月实测数据,结果显示大直径煤柱钻孔抽采方案下,采空区上隅角瓦斯浓度均<0.5%,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2025年04期 No.191 56-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凉水井煤矿422盘区矸石充填方案优化研究

    惠召辉;种德雨;崔家栋;郭紫金;

    随着煤矿开采过程中矸石堆积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矸石处理方式面临着环保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针对凉水井煤矿422盘区开展了矸石充填方案的优化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稳定力学模型建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矸石充填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并优化了煤柱的尺寸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充填能够有效提高巷道稳定性,减少围岩变形,防止顶板沉降和塌方;优化后的煤柱尺寸合理,能够承受上覆岩层的压力,避免煤柱失稳和资源浪费。在实际应用中,矸石充填方案显著提升了矿井的安全性与生产效率,减少了矸石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025年04期 No.191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永定煤矿区矿井地质找煤方法探讨

    姜明福;

    永定煤矿区是福建的重要产煤地,开采对象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系地层。主采煤层为童子岩组三段上亚段的3、5、7、9煤层,中亚段的20、23煤层,下亚段的28、29煤层及一段的37、39、41煤层,以及一些局部可采煤层。区内现有生产矿井均处于衰老期,如何保证矿井达产稳产,搞好矿井内部挖潜,大力开展矿井地质找煤已显得愈发重要。根据多年煤矿矿井地质工作经验,归纳了6个实用的找煤方法,在矿井找煤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5年04期 No.19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野猪洼矿区煤铝岩系伴生稀土元素研究

    杨新新;杨永千;陈鹏;李肖杨;高婉露;

    通过对野猪洼矿区煤铝岩系伴生稀土元素的系统分析,探讨了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野猪洼矿区煤铝岩系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较大,轻稀土富集,总体表现为上段和下段含量较低,煤层和矿层中含量相对较高;稀土元素配分图呈现明显的右倾特征,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通过分析稀土元素总量与主量元素、δCe和La/Y等参数的关系,认为伴生稀土元素富集主要受沉积环境影响,与主量元素间没有普遍意义上的相关性,稀土元素在还原条件、碱性环境下更易沉积富集。

    2025年04期 No.191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三重填图方法在柘荣区调火山岩中的应用研究

    丘培锋;

    以柘荣区调火山岩为例,运用三重填图方法对该区进行野外填图、划分地层层序及编制火山岩岩相构造图。该方法主要结合传统区域地质填图所获得基础地质资料,通过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同位素测年等技术手段,系统总结了测区内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和分布规律,并查明了该区4套不同时期火山活动的物质来源与岩石成因等。

    2025年04期 No.19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临夏康乐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预测

    刘兵昌;刘子锐;宿虎;樊生龙;杨紫恒;

    临夏康乐地区位于双临盆地东康隆起内,区内基底埋深较浅,以往基本未开展地热地质研究工作。为查明康乐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并预测该区地热资源远景情况,该文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采用广域电磁测深和大地电磁测深相配合的方法对区内地层构造进行研究,并进行了物探-地质综合解译。综合研究分析得出了康乐地区地热地质条件,预测了地热资源远景区,并建议了地热孔位。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及相似区域的深部地热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025年04期 No.191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节能低碳

  • 河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核算及趋势预测分析

    周颖佳;李双江;邓子航;杜炳麟;刘子耀;王天傲;

    分析河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及趋势可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基于2011—2022年统计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河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灰色预测模型、LEAP模型对2023—2040年河北省电力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河北省电力碳排放呈波动上升趋势,2022年为31 301.7万tCO_2,是2011年28 616.0万tCO_2的1.10倍,年均增长0.78%。河北省单位GDP电力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22年为0.74 tCO_2/元,是2011年1.34 tCO_2/元的55.2%;(2)河北省电力行业各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放构成中,原煤消耗碳排放占比最高,从2011年的84.5%持续下降至2022年的58.1%;高炉煤气消耗碳排放占比次之,从2011年的11.4%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27.3%;(3)2023—2040年河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峰值为3.1亿~5.56亿t CO_2,基准、低碳、强化情境下达峰年份分别为2040年、2030年、2025年。

    2025年04期 No.191 81-8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内置翅片封闭腔内自然对流传热特性数值分析

    管国祥;

    该研究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对高宽比为1、内部流体为空气的封闭腔内自然对流换热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系统研究封闭腔内内置翅片的位置、材质对腔内传热特性的交互影响。结果显示:在热壁面布置绝热翅片时,翅片位于Y=1/6高度时热壁面平均Nu数取得最大值80.11;在热壁面布置导热翅片时,翅片位于Y=1/3高度时热壁面平均Nu数取得最大值84.14;在热壁面布置导热翅片比绝热翅片的强化传热效果更佳,其中导热翅片位于Y=1/3高度时热壁面平均Nu数比布置绝热翅片时的提高率最大,提高了6.16%。

    2025年04期 No.19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超临界CO2直管与S型弯管管内传热特性研究

    李全功;李恒磊;

    为研究超临界压力下CO_2管内热传递特性,探究管内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以3种管径(d=1、2、4 mm)的圆直管和S型弯管为研究对象,建立6种组合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探究超临界CO_2管内对流换热性能,重点研究了不同管径的圆直管与S型弯管管内超临界CO_2流动换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圆直管与S型弯管,不同的管型对超临界CO_2对流换热影响较大,整体来说,S型弯管较圆直管具有更优越的对流换热性能;随着管道结构参数的减小,圆直管与S型弯管传热性能均有很大的提升,尤其S型弯管加热段平均传热系数增大最为明显,内径为1 mm的圆直管换热系数分别比d=2 mm、d=4 mm两管提升了35.6%和55.7%;管径越小,壁面与工质温差就越小,平均温升及温度波动幅度变化也越小,温度均匀性越佳。

    2025年04期 No.191 87-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环境地质

  • 豫西涧底河铝土矿成矿特征及其地质控因

    李肖杨;陈鑫;杨永千;杨新新;

    豫西涧底河铝土矿主要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通过对矿区地质背景、矿体形态、矿石化学及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铝土矿富集主要受奥陶系风化壳基底形态、古地理条件及北东向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提出了“淋滤-搬运-沉积”三阶段成矿机制,阐明了铝土矿“高地富集、低地贫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建议在矿区外围勘查中优先瞄准古岩溶高地与断裂交汇部位,并结合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优化勘探靶区。

    2025年04期 No.191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耕地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特征

    潘伟栋;

    基于漳州市芗城区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及前人的工作成果,对芗城区耕地土壤养分的总氮、总磷、总钾等特征养分元素进行梳理,并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和芗城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芗城区耕地土壤中氮、钾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多数处于较缺乏-缺乏状态,而磷元素含量相对丰富。这些发现为芗城区的耕地保护和土壤的施肥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No.191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河道清淤条件下输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钱文振;李春奇;连晓云;任路滨;

    天然气长输管道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地质灾害风险,其中河沟道水毁灾害是输气管道遭受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近年来,受极端强降雨、河道不定期清淤活动及上游水库泄洪等因素的影响,由其引发的管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该文以山东省济宁市某输气管道河沟道水毁地质灾害治理案例为例,采取钢板桩治理的临时防护措施,有效地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防止管道因淤积减少而导致的埋深不足问题,确保管道在汛期的安全运行。此案例可为同行业提供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参考。

    2025年04期 No.191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污染控制

  • 废菌渣生物炭耦合类芬顿体系降解TCH性能研究

    董颖虹;

    抗生素作为可产生抗药菌群及抗药基因的特殊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高效去除水中抗生素,因此近年来对抗生素的去除技术备受关注。该文以铜锰复合改性废菌渣生物炭(Cu-Mn-WFSBC)为催化剂,将其应用于盐酸羟胺(HAHC)协同的芬顿体系中,研究该体系对水中盐酸四环素(TCH)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u-Mn-WFSBC/H_2O_2/HAHC在pH为3~9的范围内,60 min后对TCH的去除率与矿化率达97.68%与91.13%,且Cu-Mn-WFSBC循环5次使用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性能。该体系将Cu-Mn-WFSBC的吸附富集与Fenton的降解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对TCH的降解性能、降解速率,还打破了吸附法和传统Fenton法的局限,同时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为处理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19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磷石膏无害化技术及制备高附加产品研究进展

    鲁敏;赵露露;柯军;

    磷石膏是磷肥工业产生量和库存量大的一种工业固体废物,含有丰富的钙、硫资源。系统综述了磷石膏无害化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以磷石膏为原材料合成诸如石膏晶须、高纯度碳酸钙和羟基磷灰石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路径及商业化前景,并对资源化利用磷石膏产业的发展提出展望。

    2025年04期 No.191 105-10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生活垃圾电厂垃圾仓渗滤液导流堵塞原因及解决方法

    许志伟;张志忠;陈昕;王恩波;史经瑞;

    分析了部分营运项目垃圾仓导流堵塞现状,发现渗滤液导流堵塞主要受导排篦子通道中颗粒物、悬浮物、泥沙、碳酸盐垢物聚积以及垃圾堆体掩埋所影响,且堵塞现象常发生在中、高位库存状态下。当仓内导流受阻时,渗滤液积存面将超出距离墙壁3 m和导流篦子2 m的范围。对垃圾仓内导流堵塞的解决案例研究表明,采用在导流篦子附近按“梅花形”布置合理尺寸和数量的孔洞或套管可强化引流能力,日常维护垃圾堆体的门前沟和区间纵向沟形状和高度,是保障仓内渗滤液导流顺畅的必要措施。另采用特殊的梯形堆酵方式时,门前沟滑料和覆盖情况得到减少,且各区发酵均匀,内部渗滤液流淌顺畅。此外,需同步重视垃圾堆酵温度调节、定期监管仓外沟道间液体流动状态以及维持渗滤液外输通道稳定等工作。

    2025年04期 No.19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某生物制药厂废水处理系统改造工程实例

    慕峰;

    介绍了某生物制药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改造工程。原废水处理工艺为“预处理+水解酸化+好氧曝气+气浮”,出水无法满足稳定达标要求。改造工艺采用物化、生化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生物制药废水经混凝气浮后进入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缺氧、好氧生物处理,二沉池出水再进行芬顿工艺(Fenton)强氧化,确保对各类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工程改造后的运行结果表明,制药废水经物化、生化和强氧化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

    2025年04期 No.191 113-11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 运用CFD技术开展高效沉淀池数值模拟与优化改进

    于瑶;郑向飞;宋永健;

    高效沉淀池以其高效稳定的性能和集约用地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中。该文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高效沉淀池进行仿真模拟,以某市政污水厂工程为例,研究了沉淀池表面负荷、进水流速等关键参数对沉淀效率的影响。通过Revit建立沉淀池几何模型,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网格划分与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当高效沉淀池进口流速0.07 m/s,对应高效沉淀池设计表面负荷12 m~3/(m~2·h)时,沉淀效果达到最优。这一发现为后续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建议在设计表面负荷较高时,采取增加絮凝剂使用量或添加磁粉混凝等措施以提升水处理效果。

    2025年04期 No.191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文旅融合区水体污染及系统治理路径研究——以麦积山景区为例

    毛海亮;祁佳;

    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文旅融合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水体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不仅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对文化旅游资源造成损害,进而影响了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污染测算、数据分析,掌握并分析文旅融合区水体污染现状及根源,提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养殖污染防治、完善污水治理与资源利用体系、强化水环境生态治理等系统化治理路径,为文旅融合区水环境改善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No.191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汽车工业领域典型行业废气治理技术适用性研究

    黄如霞;

    汽车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涂装工序所产生的喷涂废气和烘干废气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来源之一。该文对汽车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治理常见工艺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燃烧法、生物处理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根据橡胶轮胎、汽车配件等行业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对各生产流程产生的VOCs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上述治理工艺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

    2025年04期 No.191 124-12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安徽某矿山挂渣边坡生态修复实践探讨

    姚庆健;张冕;许峰;金言;巩轩;

    针对非煤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挂渣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难题,系统剖析了此类边坡治理的工程难点与生态恢复原则。基于安徽某典型矿山挂渣边坡修复工程实践,通过改进传统生态修复材料与施工工艺,创新性提出“椰棕网+双层铁丝网+植生草把+厚层基材喷播+喷淋养护系统”五位一体的多层次结构修复体系。该技术体系通过有机材料与工程结构的协同作用,有效解决了挂渣边坡基质稳定性差、水土保持困难、植被存活率低等关键技术瓶颈,为同类型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2025年04期 No.191 127-12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环境大视野

  • 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研究

    刘艺晨;张新;闫若一;李彦苍;焦新颖;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10年三地在生态建设和联防联治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水资源短缺、大气和水污染、土地生态安全等挑战。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4—2024年文献,系统综述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和交通源;(2)土地利用模式随城市化进程发生显著变化,生态安全虽有所改善,但仍面临严峻挑战;(3)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地面沉降问题加剧。揭示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问题,梳理了研究趋势和不足,为未来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

    2025年04期 No.191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煤矸石-秸秆基人工生态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污染评价

    凡永奇;郭少青;高丽兵;曹艳芝;卫贤贤;

    以煤矸石与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过氧化氢作催化剂并结合碱液水浴反应技术来制备人工生态土壤,进而对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污染情况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利用不同粒径煤矸石制备生态土壤时,Cr、Cu、Pb浸出率呈现出0.125 mm>0.150mm>0.106 mm的规律,Ni的浸出率则表现出随粒径减小而持续升高的趋势,Zn的浸出率表现为粒径越小,浸出率越低,Cd的浸出率表现为0.106 mm>0.150 mm>0.125 mm。在碱液浓度影响方面,Cr、Zn、Cu、Pb、Cd浸出率随碱液浓度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Ni的变化特征与之相反,随碱液浓度变化浸出率表现为30 g/L>20 g/L>40 g/L。经地累积指数的计算与判定,Cr、Zn、Cu、Ni、Pb处于无污染状态,而Cd属于强污染程度。

    2025年04期 No.191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贵州省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

    冯发青;温咏兰;周绍均;

    为了解贵州省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园区共采集有效土样34个,测定As、Cd、Cu、Hg、Mn、Ni、Pb、Co、Cr等9种重金属含量,评价其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地块内9种重金属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的筛选值要求;但与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Cu、Hg、Mn、Pb、Co平均值均超过背景值,其中Cd、Mn、Pb超背景值较明显;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除Cr为无污染外,其余8种金属元素对区域土壤生态环境均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其中Cd、Mn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程度依次为Cd>Mn>Pb>Hg>Cu>Co>Ni>As;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Cd、Hg外其余重金属处于轻微生态危害,Cd、Hg生态风险程度(Eir)分别达极强及很强,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总体上处于较强生态危害,研究地块土壤多处于中等风险级别状态。

    2025年04期 No.191 139-14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综合成效评估体系研究

    姚志鹏;闫玉才;张艳林;徐朔;孙亚楠;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综合成效评估是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已有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正在开展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为对象,根据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修复模式、修复手段及修复目标,科学合理筛选出评估指标,构建基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耦合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可为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的实施和工程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No.191 142-14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研究

    邱子轩;刘静;张建成;何馨格;王爽;

    对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植被覆盖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23年的植被呈现向好趋势,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值从0.810增长至0.875;(2)各城市/地区NDVI也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商洛市增长较为明显;(3)NDVI在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呈现增长状态,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NDVI还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热点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南部,冷点主要集中在东部。

    2025年04期 No.191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祖厉河流域水环境问题的治理建议

    王鹏;张军;陶伟;魏婧;

    水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阐述了祖厉河流域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存在的突出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建议,包含补充河道生态水量,加强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及工业废弃物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乡生活污染治理等内容,对于该流域更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No.191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AERMOD模型在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陈玉兰;

    园区的规划是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然而,随着企业的集聚,区域大气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对园区规划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估显得尤为关键。以某园区的总体规划为例,系统阐述了园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估流程,深入探讨了AERMOD模型在该领域的适用性,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轻潜在的不良环境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园区的规划实施对周边大气环境有显著影响,特别是NO_2的占标率较高。据此,建议园区构建全流程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清洁生产,配套先进的废气处理设施,形成协同减排机制,以有效管控大气污染物排放。

    2025年04期 No.19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室内环境空气中常用甲醛检测方法比较及改进

    陈芝色;谢雨果;

    基于4-氨基-3-联氨-5-巯基-1,2,4-三氮唑(AHMT)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与乙酰丙酮法、酚试剂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当5 mol/L的KOH溶液、5 g/L的AHMT溶液和15 g/L高锰酸钾溶液的添加量分别达1.00、1.00和0.30 mL,显色时间15 min,显色温度为25~30℃时,0.10和5.00 mg/L的甲醛标准溶液显色吸光度均能达到最高值。AHMT分光光度法、酚试剂法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3种检测方法的RSD分别为2.26%~3.14%、4.15%~7.62%和2.11%~4.48%,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5%~99.7%、97.3%~98.8%和98.2%~99.3%。分析对比标准质控样品,AHMT分光光度法的检测结果更接近标准样品标定浓度。经实样测试,AHMT分光光度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密度,表明改进后的AHMT分光光度法可良好地应用于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检测,可为室内空气甲醛检测方法的科学筛选提供研究依据。

    2025年04期 No.191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能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正>《能源与环境》创刊于1982年,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福建省能源研究会和福建省节能协会主办的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国内公开发行,出版日期为双月份下旬。主要刊登内容为能源勘查与开发、能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应用与节能、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保护管理、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安全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研究进展。

    2025年04期 No.191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下载本期数据